close

很幽默也很棒的一篇文章。


知道最高境界在哪裡,就會逼迫自己像樣一點…


最近不知為什麼?意志開始變的很消沈,人生如果能盡興的活,當然就不可要死不
活,只是情緒這種東西畢竟不是自己可以控制的,有些東西,就是會這樣悄悄的來…

消沈歸消沈,這倒又讓人思考勵志的極限到底可以應用到什麼程度,也算是一個收
獲,一句話說的好:「一個人就算跌倒了,至少也要從地上抓一把沙起來」(不過到
底抓沙是要幹嘛,我實在也搞不懂=-=a)。

正面思考、吸引力法則、卡內基、神經語言程式,種種勵志的心理學與法則多不勝
數,在某方面也確實可以給我們一劑強心針,不過,說起來這些勵志心理的法則,
常常必需透過語言與固定的思考模式作為介面,一方面不是每個人都可以一體適用
,一方面生命有其高潮起伏,所謂的意志昂揚,意思就代表需要某時候的消沈作為
反差,當消沈成為一種必要之惡,我們就只有靜靜的接受它,看能不能在消沈的過
程中,發現到內心運作機制的某種玄機…

拿自已做勵志心理學質性研究的對像是蠻不錯的,心情不好的時候,若可以硬找出
一些方法讓它變好,也算是一種非凡的成就,心得還可以分享給同是天涯淪落人的
他人,豈不功德無量。

最近開始看一些人的傳記,發現別人的人生,好像還真的可以給自己新的刺激,葉
大雄的爸爸最喜歡送大雄的生日禮物,就是偉人傳記,偉人傳記確實有它神奇的力
量,當我們看到世界上就是有某些人,可以將思想的層次、生命的品質與意志的極
限,擴張到不可思議的境界,我們就會發現,自己面臨的困境好像還不算什麼,會
有一種不趕快振作一下,會良心不安的感覺。

而掃描了別人的人生、建立了基本的人生資料庫後,日後遇到生命的問題,會產生
一種把範例套進來,把自己客體化的效果,對於情緒的控制,是極有幫助的。

最近看到一位法師的生平訪談,是與宣化上人同一等級的白雲禪師,他算是佛教界
公認的修行人,出家人不打誑語,因此他的自述應該是有相當的可信度,我們不曉
得每個人究竟追求某些理想背後的動機是什麼?但是當我們看到不同的人在追求自己
理念時,所發揮出來的可怕意志與執著,我們就會有一種疑惑,一種好奇,一種奇
怪為什麼他能如此我們卻不能如此的疑問,久而久之,好像就觸發我們內心某種難
以言喻的力量。


這位白雲禪師超妙的,他說他雖然早就做好要出家的準備,但是因為愛讀書,所以
打算先出 國留學回來再出家,結果有一天放學回家,看到有一群阿兵哥在搬東西,
「喂,年輕人,來 幫忙搬一下」,他聽到這些阿兵哥找他幫忙,就很自然的上前去
支援,沒想到東西一搬完, 阿兵哥就不讓他走了,當場強迫他當軍人去參加對日抗
戰,連讓他回家與父母辭別的機會都沒有… 「既然人生是無常,就隨緣吧」他心想
,反正以後也要出家,既然要割捨,現在割捨與以後割捨也沒什麼差別,就自然的
隨著部隊、輾轉來到了台灣…

另外一位有名的大師則是南懷瑾,他在深山裡修行了三年,下山的時候,走到半山
腰,發現有一股味道很奇怪,走著走著,走了十幾公里,終於到了山下,直到遇到
第一個人後,才知道,原來那是人身上發出的味道(修練到妖怪等級,才會聞得到
唐僧的肉味啊…)

還有一位廣欽老和尚,則是不吃飯,光吃水果就可以維生,後來被稱之為水果和尚


這些大師的思考邏輯還真的很與眾不同,完全跳脫了一般人的思考模式…

(因此有時難免會想,心理學的教育與傳播到底是讓我們更了解「正常」人怎麼想呢
?還是因為知道了所謂「正常」人都怎麼想之後,反而使我們變的「正常」而限制了
我們的潛能,讓我們覺得弱化自己是一種心理衛生的必要機制呢?)


「我七十歲之前每天睡覺不超過三小時」禪師說
「什麼?,不會吧?七十歲之後呢?」記者問道
「七十歲身體比較不好了,所以需要五個小時」
「哇,一天只要躺在床上五個小時就恢復精神了,太可怕了」
「什麼躺在床上?」
「睡覺不是躺在床上嗎?」
「我沒有床,都是只靠打坐啦」
「……」

其實和尚的生活是很辛苦的,尤其是每天的勞務出坡與早課晚課,都不是輕鬆的差
事,在這種情況下還能維持數十年不倒單的習慣,實在給人一種很妖怪的感覺。

拿破崙、李昌鈺等等名人,每天的睡眠也不到五個小時,這可能是身體本身健康的人
,本來就不需要多睡眠吧。

命理大師蕭湘居士說,人的命運雖然說是同時被許多變數影響著,但簡單歸納起來,
最重要的就只有三個要素,就是健康、智慧與個性,我們要不就要比別人聰明,要嘛
就比別人健康,如果這兩者都沒有,至少也要個性好相處,這三個要件都沒有的人,
說會有什麼好命,是很難被理解的。

十九世紀以前,沒有人相信人類可以在四分鐘內跑完一千五百公尺,有一名運動健將
,立志完成這項創舉,他花了數年不斷的練習,最後終於打破這個紀錄,而就在他打
破紀錄的第二年,才陸陸續續有十幾個人也突破了,這証明了一件事,當我們知道這
世上也有人做的到某些事,我們在某方面就會有一種確認,一種藍圖,相信自已有做
到的可能。

當我們認識到不同人格的執著與意志的極限到哪裡,我們的格局就會無形的被擴張到
那裡,腦中的自動執行緒會自然啟動,於是好像就有某種力量,在不需要我們意識提
醒的情況下,自動的催促我們,往那樣的目標前進…

為什麼人家做的到,我們做不到?
如果是因為基因的關係,我能不能先從自已起頭做基因改良的開始?
如果是環境的因素,我有沒有把自已投入不同環境的勇氣?
是因為人家的企圖心比較強嗎,為什麼他們有如此強的企圖心?
我們想要效法別人,卻又不想失去自已,但這個自已如果瑣然無味、無所用心,那麼
到底自已還在堅持什麼?
每個人都認為只要改變自己目前的人事結構、負擔與責任,就可以做自己最想做的事
,但為什麼還是猶疑不決、顧忌再三, 而且情況也沒有比較好…那還差一種什麼確認
與決斷?


就跟出國留學可以增廣見聞,大開眼界一樣,知道最高境界在哪裡,人就會告訴自己,
不要差人家太多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charminglai 的頭像
    charminglai

    charminglai的部落格

    charmingla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